活得漂亮57
1925年,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。临终前,他支开旁人,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,厚着脸皮对她说:“你已经守寡2年,真是苦了你了。但我死前还有一件要事相求!”孙媳妇听后,竟重重点头:“您放心,我一定办到。”
1925年,苏州潘氏家族宅邸内,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酝酿。家族长者潘祖年病重卧床,生命垂危之际,他却做出惊人决定:遣散所有亲眷,独留20岁的孙媳妇。这位年轻寡妇,两年前因丈夫早逝而孤身守寡,如今却被推至家族命运的风口浪尖。潘祖年气息微弱,却语气坚定地托付了一件大事。孙媳妇默默点头,承诺不负所托。这一刻,隐藏的秘密与重任交织,令人不禁屏息:这究竟是怎样的使命?
潘氏家族是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名门望族,其根基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。家族创始人潘世恩,乾隆五十五年考中状元,官至大学士、军机大臣,为潘氏奠定了显赫地位。其孙潘祖荫继承家风,考中探花,官至工部尚书,在学术与文物收藏领域声名卓著。潘祖荫无子,家族传承重担落于其弟潘祖年。潘祖年晚年过继潘承镜为孙,1923年,潘承镜娶苏州富商之女丁素珍为妻。不料婚后数月,潘承镜病逝,年仅18岁的丁素珍成为寡妇。
1925年,潘祖年病重,深知时日无多。他一生珍视家族收藏的文物,尤其是西周青铜器大盂鼎和大克鼎。这两件重器与毛公鼎并称“海内三”宝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。大盂鼎由左宗棠赠予潘祖荫,高101.9厘米,重153.5公斤;大克鼎则由潘祖荫购得,高93.1厘米,重201.5公斤。在那个列强觊觎、局势动荡的年代,潘祖年深感这两件国宝的安危关乎家族荣辱与民族大义。于是,他将守护重任托付给了孙媳妇丁素珍,并赐名“潘达于”,寓意守护大盂鼎。
潘达于接手家族重任后,面临重重考验。1926年,一外国收藏家以六百两黄金和一栋洋房为代价,欲购大盂鼎和大克鼎。潘达于不为所动,果断拒绝,保住了家族尊严。1935年,国民党官员以公开展览为由要求借走文物,潘达于深知借出即难收回,以祖训为据婉拒,护住了国宝。她的每一次抉择,都展现了超乎年龄的智慧与坚定。
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,日军轰炸苏州,潘氏宅邸岌岌可危。潘达于果断决定将大盂鼎和大克鼎埋藏地下。她与家人连夜行动,将两件重器装入木箱,埋于后院老槐树下,覆以方砖掩盖痕迹。苏州沦陷后,日军多次搜查,甚至掘地三尺,但潘达于始终坚称文物下落不明,成功瞒天过海。1944年,她发现木箱腐朽,文物有损毁风险,再次深夜转移,重新埋藏,确保安全。
1951年,战乱平息,潘达于决定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国家。她致信文化部,表达文物归公的意愿。专家组受命前往苏州,在她的指引下挖掘出埋藏十五年的国宝,两件重器完好无损。文化部颁发奖状与奖金表彰,潘达于却谢绝奖金,称此为应尽之责。此后,她陆续捐出数百件文物。大克鼎成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,大盂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。2004年,上海博物馆为庆贺潘达于百岁寿辰,举办展览,大盂鼎与大克鼎展厅重聚,她感慨此生无憾。2007年,潘达于在上海去世,享年101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