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类老头735
见证苏州如何打造市民归属感:政府像拼经济那样拼民生
苏州的人才吸引力位居国内前列,每年都能吸引大量外来移民定居苏州,外界总在困惑,为什么苏州能让人才归心似箭?
这个秘密可以用双面绣来形容,一面是对苏州在经济发展上的高质量成就,这座普通地级市跻身国内城市“第一梯队”,经济总量稳坐全国“第六城”,进出口外贸、工业产值、财政收入、创新指数等关键数字逆势求进,营商环境口碑指数位居全国前列。另一面是这座城市积极履行对市民的庄严承诺,像拼经济那样拼民生,每年都会推出一批民生实事工程,让优质资源供给最有需要的市民群众。为了精准施策,苏州政府通过苏周到、看苏州平台推出了“我为苏州民生实事项目献一策”活动,诚邀广大市民踊跃对项目推进提出意见建议。
稳民生,就是在稳民心。在线下,苏州也市民走访了部分完工的实事工程。9月24日有幸参加了苏州市的民生实事项目“市民看变化”主题活动,实地走访若干项目,涵盖医疗、小区改造、教育等群众关切领域,最深的感受只有一句,苏州做民生实事,大大方方花钱,把“档次”和“周全”做到了实处。
以此次走访的西苑医院苏州医院为例,这个落地吴中区城南板块的项目,本身就是一次“补短板、谋长远”的精准布局——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城市边缘地带,如今已是高档住宅集聚、新兴产业蓬勃的区域,大量人口涌入带来了迫切的医疗需求,苏州市政府便及时将市内首个国家级大型医院落地于此,直接解决了居民“看病远、看大病难”的核心痛点。
走进医院,“以人为本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融入每个细节的设计。病房里,齐全的护老设施、淋浴间与卫生间随时可按的求助铃,让行动不便的患者多了份安心;走廊里抬头可见的时钟,帮患者和家属清晰掌握时间;拐角处呈“三角形突出”的电梯标识,更是精准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视觉与行动特点,让找路变得简单。更贴心的是,病房外还打造了舒适的园林空间,患者在就医之余能感受自然气息,这份对“就医体验”的细致考量,正是苏州民生工程“不一样”的最好证明。
在苏州姑苏区的新湘苑小区,我看到了安全和方便是如何回到居民身边的。建于1999年的老小区隐患颇多,困扰着1000多户居民。政府投入1000多万资金让小区从里到外焕然一新。停车位从80多个增加到150多个,几乎翻了一倍;小区路面硬化后光洁如新,门牌楼号标志清晰可见。小区改造特别注重安防需求,小区楼道顶端统一设有红灯笼模样的消防设施,感知到温度升高就能喷出干粉灭火。收发快递有了专用的半开放空间,可以遮风避雨,给了快递员工作尊严,同时安装的监控探头也保证了财物安全。未来,小区还将把所有架空的天线埋入地下预设管道,让小区更整洁更安全。
今年苏超联赛上,苏州队24号明星球员寇程毕业于吴县中学,这是一所英才辈出的明星学校。近期,这所学校的浒墅关校区启用,学校所在的区域产业活力旺盛,新市民大量涌入,但学位供给紧张,吴县中学浒墅关校区的到来解决了区域发展的烦恼。我在这所学校看到了苏州政府对教育的重视。主色调为白色的教学大楼颜值超高,苏式设计搭配绿意葱葱的园林景观,每个角度都能拍出美照。教学楼和住宿区通过开阔的连廊连接,风雨无阻。高质量的体育场馆确保学生练就强健的体魄。美育也是这所新学校的教育特色,这里的课堂上有讲授西方美术史的课程,也有中式书房的雅致熏陶。
这场参观让我相信,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州,这座城市可以打好民生实事“收官战”。今年初,苏州市人代会以票决形式确定了32个年度民生实事项目,涵盖教育文化、医疗健康、困难帮扶、生态宜居、交通出行、惠民便民、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,相信越来越多的民生实事项目可以如期完成,尽早为市民创造幸福生活。#苏州#








